logo
  • 栏目频道
千锤百炼铸匠心:河北铁板浮雕中的美育密码
作者:张越
来源:国际商学院
发布时间:2025-05-18 21:32:32
访问量:156

       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工作,河北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外贸英语学院院长冉东青、就业部长董闪闪带领学生走进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,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铁板浮雕”非遗文化探索之旅。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感受“铁板浮雕”的独特魅力,提升个人艺术修养,近距离触摸非遗文化的温度与厚度。

        踏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园,“叮叮当当”的金属敲击声便如灵动的音符般回荡在空气中,牵引着众人探寻声音的源头。推开郭氏铁艺作坊那扇雕花木门,一股与想象中金属冷硬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——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艺术气息裹挟着历史的厚重与匠人的热忱,瞬间将众人包围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墨涵正全神贯注地俯身于工作台前,手中的錾子如灵蛇游走,在铁板上精心勾勒出红军宣誓情景的轮廓。这位“铁上绣花人”的大师,用十几年,将冰冷坚硬的金属化作了一首首流动的诗篇,诉说着时光的故事与艺术的永恒。

        在作坊内,学生们怀着崇敬与好奇,围绕在郭墨涵身旁。郭墨涵热情地带领大家参观工作室,详细介绍着各类制作工具和工艺。墙上悬挂着不同阶段的铁板浮雕作品,从初具雏形的线条轮廓,到细节丰富、栩栩如生的完整画面,每一幅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。学生们驻足凝视,目光中满是惊叹与钦佩,不时低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。

        郭墨涵轻抚着一件尚未完工的浮雕作品,向众人讲述道:“每一锤都要带着对自然的敬畏。”只见铁板表面深浅不一的肌理在晨光中泛着幽蓝光泽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项古老技艺的神秘与魅力。郭墨涵介绍,铁板浮雕这门源自清代的技艺,需历经选材、退火、錾刻等18道工序,每一道工序都是对匠人心性的严苛考验。就拿看似简单的“素坯打底”技法来说,不仅要精准控制铁锤的落点,还要在铁板上敲击出均匀的纹路,稍有偏差,就可能影响整个作品的效果。学生们听后,纷纷感叹这门技艺的精湛与不易。

        随后,郭墨涵着重介绍了其代表作“奔向新时代”。浮雕中,骏马奔跑姿态生动逼真,马鬓和尾巴随风飘扬,展现出强烈的动感与蓬勃的生命力。郭墨涵满怀深情地表示,希望通过这件作品,向大众乃至世界展现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,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。她还提到,“铁板浮雕”艺术不仅是传统金属錾刻工艺的传承,更是在此基础上的大胆创新。以“奔向新时代”为例,将作品录入AI软件中,生成了浮雕马在手机屏幕上奔腾的生动画面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,让非遗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尘封的标本,而成为了流淌在现代生活中的美学基因库。

        参观结束后,最令学生们兴奋的环节——亲手尝试铁板浮雕制作开始了。郭墨涵和其团队成员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基础操作要点,并进行示范。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拿起铁锤和錾子,按照指导在铁板上进行简单的线条錾刻。一开始,大家都有些手忙脚乱,敲击的力度和角度难以把控,不是线条歪歪扭扭,就是用力过猛在铁板上留下了过大的凹痕。但在郭墨涵和老师们的鼓励与指导下,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技巧,开始有模有样地创作起来。有的学生尝试着錾刻一朵小花,有的则勾勒出简易的动物轮廓。尽管作品还略显稚嫩,但每一次敲击都饱含着他们对这门古老技艺的热爱与探索。

        暮色渐深,工作室里的敲击声依旧清脆。郭墨涵又投入到新作的创作中,手中的铁锤在时空长河中划出相同的弧线。这叮咚作响的金属乐章,既是千年匠心的回响,更是美育火种的传递。当工业文明的齿轮呼啸向前,这些在铁板上绽放的永恒之美,始终为我们的精神家园保留着温暖的炉火,也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种子。此次参观与尝试活动,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独特的艺术体验,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价值与意义,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。

<返回上一页

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好友 分享到QQ空间 复制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