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每日学法】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罪怎么判
一、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罪怎么判
对于故意捏造并恶意散布信息罪,相关法律规定将会判处被告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管制的处罚;如若其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后果,则将会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严厉惩罚。
所谓“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”,是指行为人有意识地编造出虚假的危险情况、疫情、自然灾害、警察行动等信息,然后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媒体进行广泛传播,或者明知道这些信息为虚假,却仍然故意在互联网上或其他媒体上进行传播,从而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。
二、网络传播信息罪怎么判刑
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的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,任何在互联网平台上未经证实地制造及散播有害言论之人,都应该接受法律的严格追责,可能会被判处五年以下不等的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。
如果因为这些行为而导致了极其严重的问题,比如恶劣影响、公共秩序混乱等等,那么肇事者则需要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,有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以上。同时,任何恶意散布不实且可能引发恐慌的诸如危险状况发生、疫情流言、自然灾害及其警务应急行动等关键信息的行为,也必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,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不等的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。但是,如果这些行为已经对社会公共秩序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破坏,那么他们所遭受的惩罚就不仅仅是拘役或者管制了,而是可能要坐牢长达3到7年之久。
三、网络被暴露个人信息怎么办
如果网络上个人信息被暴露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。
(一)及时发现并留存证据。要留意网络上有关自己个人信息暴露的情况,包括发布的平台、内容等。可以通过截屏、录像等方式固定证据,这些证据在后续处理问题时可能会起到关键作用。
(二)联系信息发布者或相关平台。如果能确定是某个个人或者企业发布了自己的个人信息,可以直接联系对方要求其删除。如果是在某个网络平台上发现的,向平台运营方投诉举报,告知平台个人信息被不当暴露的情况,要求平台采取删除、屏蔽等措施,平台有义务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。
(三)寻求法律帮助。如果个人信息的暴露给自己造成了实际的损害,如名誉受损、经济损失等,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。如果涉及到隐私侵权,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、消除影响、赔礼道歉、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。如果情节严重,可能还涉及到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的情况,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,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。
转自华律网